青商英式辯論參加心得
如果有認識我的話,應該知道我本來就有在打辯論。
我第一次接觸辯論的時間大概是在 2005 年左右,大致上是在鷺江國中的奧瑞岡式辯論。
後來是在 2018 年正式加入青商之後才出沒在奧瑞岡辯論的世界。
幾次比賽下來,雖然目前總會的方向是以調整每場比賽的分配時間的分鐘數為主,然而個人認為主要核心問題並不是在分配時間數,而是在佐證資料的可信度。
辯論的意義我認為在於透過正反雙方激烈的交鋒後,我們可以得到是否執行某項政策的重大意見。 而政策成形前,必須要有情報,情報來自於資訊,資訊來自於資料。
然而在現況下的辯論,根基的資料其實難以在短時間內被查證是否正確,即使資料正確,是否正確轉譯這些資料也存在疑問,因此剩下的只有辯論技巧的部分。
這樣的問題,確實我請教過一些奧瑞岡的前輩,但是沒有得到答案。一樣的問題在時間更短的青商英式辯論中並沒有比較少。
青商英式辯論與奧瑞岡制辯論比較
首先,在傳統(2025修改時間前)的奧瑞岡制比賽,基本上又被稱為 333 制,場上雙方三位選手,每位選手各有三分鐘申論時間,三分鐘答辯義務,以及三分鐘質詢時間。最後再加上大約三分鐘左右的結辯,結辯不能有新論點。
在英式辯論中,雖然也是三位選手但是時間分配為 3 2 2 3, 角色分為隊長 (Team Captain),First Speaker,Second Speaker。
隊長負責剛開始三分鐘的申論,以及最後三分鐘的總結,如果是反方的話還負責第一次的反駁。 First Speaker 負責兩分鐘的駁論以及申論。 Second Speaker 也負責兩分鐘的駁論以及申論。
在申論當中除了剛開始的一分鐘以外,其他時間都可以提出 POI (Point of Information) 來提出問題(打斷對方的陳述)。
但是申論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讓對方有 POI 的發言機會,因此在策略上完全不接受 POI,將整場比賽變成四場單純的演講比賽也是可以的。
從評分表上面來看,奧瑞岡辯論的成績由個人和團體的兩個部分組成,個人的部分有:
- 論證事實 (10分)
- 組織結構 (10分)
- 演說技巧 (10分)
- 說服能力 (10分)
- 質詢內容 (10分)
- 邏輯推理 (10分)
- 表達能力 (10分)
- 風度儀態 (10分)
- 機智反應 (10分)
- 風度儀態 (10分)
團體則是團隊默契獨自佔 10 分。
結辯另外又有分析、歸納、反駁以及演說技巧各佔 10 分。
而英式辯論的評分也分為個人和隊長總結兩個部分,個人部分有:
- 定義 (Definition) (30分): 團隊是否有清楚定義辯題、是否有展示關於辯題的知識?他們對於辯題的策略是否清晰?
- 內容 (Content) (30分): 團隊在溝通辯題上是否有邏輯?他們是否實際展示了主題以及提供技術上的資訊?
- 辯論技巧 (Debate Skills) (20分): 團隊是否有設定一個好的論點,舉例來說清晰地表達良好的語調、在上下文忠的幽默以及回答 POI。
- 團隊合作 (Teamwork) (20分): 團隊是否順利合作?舉例來說充分回應隊友的論點以及表現出協調一致的辯論策略。
- 時間控制 (Timekeeping) (10分): 超過十秒後,每超過一秒扣一分。
隊長總結的部分則有:
- 總結 (Summary) (10分): 他們如何總結他們隊伍的論點?
- 說服能力 (Persuasiveness) (10分): 他們論點策略的說服能力如何?
-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10分): 他們論點、風格以及表達的有效性如何?
- 反駁 (Rebuttal) (10分): 他們如何有效地反駁對方隊伍的論點?
在這部分實際上都還是滿主觀的,但是在規則上面奧瑞岡相對嚴謹,另外還有整本的規則手冊去定義超過時間多久扣一分,在英式辯論的部分是超過二十秒後一律就是相同的十分被扣光這樣。
另外英式辯論中並沒有定義反質詢等等的細節,POI當中也沒有規定不能質詢帶申論,同時POI進行時時間不會暫停,是占用申論者的時間,這邊事實上也提供申論者拒絕對方隊伍 POI 的理由。
選拔本身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沒有打算參加這次的徵選,因為 John 的邀請我就參加了。 沒有想要參加的理由有很多,大部分是個人因素,例如各式各樣的身心因素,以及他本身是一場零和賽局等等,如果題目很糟的時候那麼取得可以有助於決策的資訊的這個成分就更少了。
選拔本身分成先前的線上以及選拔日前兩天的線下訓練,大致上來說是在辯論規則的講解,線下訓練時著重於演說技巧上面的訓練,以及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產出辯論搞。這點和傳統的奧瑞岡比賽得到題目後隊伍進行 Brainstorming 的方式比較不同,在這邊比較強調個人結果,比較類似金口獎演說比賽的即席題。
在一開始訓練的時候其實教練有提到英語能力不會是主要問題,但是就實際上,對於台日韓這幾個生活中基本上很少使用英語的國家,發音本身就會是問題,所以如果要參與選拔時仍然建議考慮英語能力。
產出辯論稿的部分以前必須要自己想,現在有 LLM 可以協助生成,大致上來說 LLM 可以給出一份及格但是資料可能不正確的稿子,但是評審在當下並不會進行查證。
最後兩天訓練時間結束後會進行分組,分組後會給在當天給三個題目,三個題目同時要準備正反方,結束的時間大概會在晚上八點左右,距離第一場比賽時間大約是早上九點,換句話說,只有 十三個小時含睡覺的時間可以準備。
講個祕訣,根據蘆洲多年來打辯論的經驗,選手賽前睡眠品質是十分重要的,前一晚多訓練一個小時的質詢答辯有可能沒辦法抵過缺乏八小時充足睡眠的損失。
所以說,在扣掉交通時間後,其實只有大約十一個小時要分配給睡眠、準備以及練習。 準備和練習則是又需要分配到三個題目兩個持方也就是六個題目上面。一個題目上可以準備的時間大約不到兩個小時。
但是對於奧瑞岡的準備來說,即使是新秀盃的破題,通常我們也需要至少四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剛剛說了,辯論比賽是個零和遊戲,所以我們沒有時間準備,對方也不可能有時間,因此最後兩邊只會比較辯論技巧,實際上的資料最終來說一定是不正確的。
在這樣子的前提假設下,建議將論點投過 GPT 或是其他 LLM 產生,然後無視掉幻覺問題,接著把大部分時間投資在睡眠以及演說技巧上面。
結論
我不會真的建議在台灣傳統辯論比賽獲是青商奧瑞岡有興趣的人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是如果在英語金口獎上面有得名的話,其實會十分適合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