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更了解皮丘

Date 2024-10-09
Author Pichu Chen

基於一些後續會提到的原因,我推測,若您是在2025年中之前閱讀這篇文章,您可能是我未來的同事,而不是人資。由於無法從履歷表中得知更多背景資料,您可能前來此處尋求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大多數這次投遞的職位都設有程式設計考試。坦白來說,這讓我有些不安。對於一位曾在國立大學擔任程式設計解題課的助教、參加過區域比賽並多次獲獎、且擁有多年開發經驗(包括開源專案)的工程師來說,若在程式設計考試中失敗,就像將一公斤的砝碼放上電子秤,但秤只顯示35克一樣尷尬。依照我的經驗,我可能會提出「這秤壞了」的解釋,但是否能說服面試官,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這就像問「在鹽酸中緩慢倒入氫氧化鎂是否會產生沉澱物?」這樣的高中學測題目。對於當年自然科滿級分的我來說,如果答錯這道題目,是否代表我應該交出大學畢業證書?也許學測題目只是過於簡單,才讓我考上大學。

因此,您可能已經看出來,我的價值觀有別於一般人。我是一個會不斷質疑測試標準、不盲從結果的人。

關於測量

作為工程師,我們常在面試中或被面試,並經常試用不同的工具、服務和函式庫。然而,身為理工背景的人,卻鮮少有人將這些經驗數學化。因此,我希望用簡單的數學模型來分享我的看法。

對於評價一個人、事、物的行為,其本質是將多維度的資訊壓縮為一個純量值的過程。這個降維過程基於每個人心中的主觀權重矩陣,而每位評價者的權重各異。某些項目可能對一個評價者來說極為重要,對另一個評價者則無關緊要,甚至可能帶有負面權重。

因此,面對測量者時,被測量者往往嘗試揣摩其權重矩陣,從而調整自己來最大化結果。例如,若測量者注重效能,被測量者會側重效能的闡述;若測量者偏重可讀性,那麼變數命名就會成為焦點。

可惜的是,測量矩陣的真實面貌通常無法被被測量者完全掌握。在論文口試中,或許可以依據口試委員名單和學長姐的經驗來推測每位委員的重點。然而在面試中,我們只能依賴他人分享的經驗,並猜測面試官的測量標準,來準備面試。

這引出了我的另一個價值觀:我會從根本分析事物的運作原理,並在過程中尋找改進的機會,即便最終沒有找到,我仍相信這樣的探討對公眾有益。

多元價值

在傳統理工學院的教育中,尤其是台灣,對多元價值的重視常被忽略。對某些學生甚至教授而言,「多元」可能是一個負面的形容詞。大多數工程師會遵循「最佳實作」(Best Practices),但我認為了解它們並不代表必須照做。

經過前述的討論,我們應該明白,無論多麼客觀的評價,最終都只是一種迎合大眾刻板印象的產物。當評價結果不合格時,錯的或許不是被評價者,而是我們的標準?

科學上的「最佳答案」常只是當時資源限制下的區域最佳解。像天動說、社會達爾文主義,甚至台灣早期的裹小腳習俗,這些在當時可能被視為最佳實作,對穩定社會確實也有其貢獻。這樣的刻板印象迫使當時的評價者修正其權重矩陣,進而助長了刻板的價值觀。

因此,擺脫區域最佳解需要耐心,並接受不合格的結果。我們必須相信,挑戰當前的價值觀,是為了尋找更具進步潛力的未來。馮紐曼架構、類神經網路、程式可讀性、測試覆蓋率、遠端工作等理念,或許在二十年後會像天動說一樣,被顛覆,只是目前技術無法推翻而已。

然而,並非所有理論都可以被推翻。數學上已經證明的理論,例如微積分和密碼學,即便我無法每次完整寫出RSA過程,我仍相信它的安全性。我對於聲稱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分解質因數的人,持巨大質疑,並將那些聲稱自然數中存在第三個質因數的人視為無法溝通的對象。

此外,我支持許多未必人人認同的想法,例如民族自決和LGBT權益。我認為人們對於自身的認同與所愛之人,無需矯正。宗教自由亦是如此,應善待我們平時依賴的工具,也不應輕易貶低他人的信仰。

這些偏離刻板印象的價值,正是多元價值的核心,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其獨特的樣貌。然而,當許多人共處於同一群體時,價值觀的差異往往會引發衝突。我們不能放任衝突發生時,要求無法適應的人離開,因為這會縮小我們的組織,削弱多元性。相反,解決衝突的關鍵在於明確組織的價值觀,並確保新進成員認同這些價值觀。

管理風格

最後,我想介紹我的管理風格。不同的團隊有不同的價值觀,不是每個團隊都必須遵守同樣的原則。某些團隊可能以準時下班為準則,而另一些則更為靈活。作為管理者,我會首先尋找團隊的共同價值觀,並在此基礎上接納不同特質的人,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突破新的領域。